一、規劃背景與區域概況
交通區位
項目地距慈利縣政府18公里(慈利縣政府—巖泊渡互通),距離張家界市21公里(張家界市城際出口—陽和高速互通),距離常德市70公里(常德市—雙云村),距離長沙市228公里(長沙市—雙云村)。項目地經陽和、巖泊渡、慈利縣東、熱市四個高速互通可快速對接常張高速,交通可進入性優良。
航空:陽和高速互通距離張家界荷花機場約35公里;
高速:常張高速穿境而過,緊靠陽和、巖泊渡、慈利縣東、熱市四個高速互通;
鐵路:焦柳鐵路橫貫東西,慈利東高速口距慈利縣火車站約13公里。
旅游區位
項目地處于《湖南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帶四圈”區域旅游發展格局中的大湘西旅游圈,屬十二個旅游功能區之一的張家界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
在《張家界大峽谷國際旅游經濟區》“一環雙廊三組團”旅游空間布局中,項目地部分屬于南部陽和和溪口組團。
在《慈利縣“十三五”規劃》 “一核二軸四心五區”的城鎮空間格局中,項目地主要屬于以零陽鎮為中心的東南片區及以陽和鄉為中心的西南片區。
在此旅游區位下,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一方面依托陽和、溪口丹霞地貌,以戶外運動旅游為重點,加強與武陵源和永定區的對接,帶動全區融入張家界市空間大旅游;另一方面依托南山坪等鄉村環境、四十八寨道教文化,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文化旅游。
二、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
旅游資源評價
定量評價
按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賦分標準,對區內資源單體進行了逐項打分,其中,四級旅游資源單體4處,三級旅游資源單體或景點27處,二級旅游資源單體或景點57處,一級旅游資源單體或景點73處。
定性評價
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內,旅游資源組成十分豐富。澧水橫貫東西,水資源極其豐富,獨特的丹霞地貌自然風景資源,兼有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融森林景觀、山體景觀、人文景觀于一體,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水韻丹霞,南國奇觀』
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內具有罕見的赤壁丹霞,極具特色,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山貌集中分布區,展現出的一片南國風光。
『鐘靈毓秀,文化深厚』
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道教文化、書院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等種類豐富,氛圍濃郁。
『山水田舍,生態優越』
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丹霞、農舍、溪流、田園、古樹、瀑布相映成趣,形成了山水掩映、田園襯托、村舍點綴的“山、水、田、舍”生態、人居格局。境內旅游資源較多沿澧水分布,親水旅游資源豐富且森林植被覆蓋率高,森林圍合的谷地小氣候明顯,生態環境條件優越。
三、旅游資源開發路徑分析
(1)突出鄉村特色,打造全域旅游模式
規劃區內山地、田園、河流、村落交相輝映,生態良好、景觀優美,依托現有資源開發戶外運動、鄉村休閑、文化體驗等多種旅游產品,采取以主題步道為主,騎行道為輔,車行道為補充的生態交通方式,為游客營造出環境優美、步移景異、高度人性化的全域旅游式的鄉村慢行旅游環境。
(2)利用地貌優勢,開發戶外運動產品
規劃區山地、峽谷、溪流、田園,地形復雜多變,可依托多樣地形,開發溯溪、攀巖、徒步等豐富多樣的戶外運動等旅游產品。
(3)活化特色文化,開發特色體驗產品
依托豐富的美食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通過節會、賽事等形式活化文化,增強游客參與性與體驗性。
(4)深挖環境資源,開發溫泉度假產品
利用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內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開發溫泉、山地度假旅游產品,發展休閑度假旅游。
四、總體布局與功能分區
張家界慈利縣澧水走廊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帶總體布局為:
“一帶四區”
一帶串聯:山水風光帶
四區聯動:
紅巖嶺戶外運動旅游區
美麗南山鄉村休閑旅游區
四十八寨登山健身步道旅游區
規劃協調區
五、社會效益分析
增加就業崗位: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度很強,發展旅游能帶動林業、農業、文化創意產業、商貿物流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按照國際、國內研究的成果表明,旅游業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通常為1:5。在旅游開發期內,鼓勵當地村民參與旅游經營,預計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員在2020年將達到當地總人口的20%左右,即1.1萬人,在2025年達到當地總人口的40%,極大地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大部分員工均可在當地招聘,經培訓后參與當地的旅游接待、服務與管理。
改善居民生活質量:項目區旅游的全面發展,將會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環境的改善,在滿足客多元化需求的同時,也會給當地居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將使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實現旅游富民。
提升慈利縣形象:通過旅游業的發展,豎立“張家界戶外天堂”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后,項目區的知名度將得到極大的提高,將進一步促進本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斷擴大慈利縣的影響力、輻射力、吸納力,同時使得外界的資金流、物流、人流不斷匯入,對提升慈利縣的形象具有積極意義。
生態效益分析
美化旅游環境:旅游開發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綜合環境的優化整治,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通過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林相改造、生態保護和轉變生產方式等措施,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的改善,生態效益將大幅提升。
提高環保意識:通過發展旅游,地方逐步認識到,優良的環境就是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發展旅游業可以為地區的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增強地方政府和當地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旅游開發建設期和發展期,通過環保宣傳和引導,居民和游客自覺維護環境衛生、保護生物多樣性、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意識將逐步得到提高。